柠檬创意家居
“家是玉麦,国是中国!”1987年,近1/2被印度侵占,3个人为国守边,一人胜似千军!上世纪60年代藏族老牧民带着两个女儿将5千米山头上的印度旗帜全部拔除!他们的坚守看哭了无数人。
在西藏山南市隆子县,有个地方叫玉麦,这儿平均海拔4300米,一年到头有大半年都被冰雪盖着,最冷的时候能到零30多度,哈口气都能结成冰碴子。
上世纪60年代那会儿,印度开始不安分,总想着占咱们国家的地盘,玉麦乡差不多一半的土地都被他们盯上了。
那时候的玉麦,算上牧民和干部也就几十号人,可这地方实在太苦了,吃的穿的都缺,路也难走,后来不少人扛不住就搬走了。
就在大伙儿都往外走的时候,有个藏族老牧民叫桑杰曲巴,他没走,他心里跟明镜似的,这块地是中国的,就算最后就剩他们一家子,也得在这儿守着,他带着两个女儿,大的叫卓嘎,小的叫央宗,就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扎下了根。
遇到印度那边来人捣乱,桑杰曲巴从来不带怕的,有一回,他远远看见5千米高的山头上插着印度的旗子,气就不打一处来,立马带着俩女儿往上爬。
那山路陡得很,脚下全是碎石子,稍不注意就得滚下去,父女仨手脚并用地爬了大半天,终于到了山顶,一把扯下那些旗子,换上了咱们的五星红旗,风一吹,红旗猎猎作响,那时候他们觉得,再累都值了。
到了1987年,整个玉麦乡就剩下桑杰曲巴他们一家三口了,换作旁人,早就觉得熬不下去了,可他们仨不这么想,反倒觉得守护边境是天底下最光荣的事儿。
桑杰曲巴常跟俩女儿说,家就是玉麦,国就是中国,把家守好了,国才能安稳,父女仨就像草原上的格桑花,顶着风雪扎根,用自个儿的命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。
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,政府就琢磨着帮玉麦改善改善条件,1996年的时候,先派了干部和医生过来,干部帮着处理乡里的事儿,医生给大伙儿瞧病,不用再跑老远看病了。
同年,还安排了两户人家搬到玉麦,这下子,村里总算多了点人气,不再像以前那么冷清了。
党的十八大之后,对玉麦的帮衬就更实在了,交通一直是玉麦的大难题,以前想进出玉麦,全靠走路或者骑马,一来一回得走好几天,遇上大雪封山,那就彻底出不去了。
现在不一样了,从隆子县、加查县、朗县修了三条公路,直接通到玉麦,开着车几个小时就到,买东西、走亲戚都方便多了。
网络也跟上了,村民们拿着手机就能刷视频、跟远方的亲戚视频聊天,跟外面的世界越来越近了。
住的地方也大变样了,政府搞了边境小康村建设,盖起了轻钢龙骨的新房子,结实又暖和,屋里排水、通讯这些设施全齐了,再也不用住以前那种漏风漏雨的土坯房了。
村民们的腰包也鼓起来了,边民有补贴,保护生态有补偿,草场还有补助,加起来一户人家一年能拿到4万多块,吃喝不愁,还能给家里添点新东西,日子好过了,愿意来玉麦的人也就多了。
现在的玉麦,早就不是当年那个“三人乡”了,到2023年,常住的就有67户245口人,还分成了两个行政村。
卫生院、银行、小学都建起来了,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在乡里就能看,取钱不用再跑县城,娃娃们上学也方便,基本的公共服务啥都不缺。
2022年的时候,全乡人均年收入差不多4.4万元,人均居住面积40平方米,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红火,跟以前比,简直是天上地下。
更让人打心眼儿里高兴的是,卓嘎和央宗的孩子也接了班,继续守着这片土地,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,大学毕业之后没留在大城市,直接回了玉麦,当上了基层干部,天天为乡里的事儿忙前忙后。
卓嘎的女儿巴桑卓嘎也回了家,成了乡村专干,帮着处理村民的各种事儿,还有不少周边乡镇的村民,听了卓嘎姐妹的故事,心里受了触动,主动申请搬到玉麦,跟着一起放牧、巡边,把守护边境当成了自家的事儿。
爱国不是挂在嘴边的空话,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,桑杰曲巴一家守了几十年,把对祖国的爱刻进了骨头里。
在那么苦的地方,他们没喊过一声苦,没叫过一声累,心里就一个念头,守住这片土地,不能让国家的利益受半分损失,这种精神,比黄金还值钱。
国家帮着玉麦,也让咱们看清了 “国” 和 “家” 是拧在一起的,没有国家这个大靠山,玉麦可能到现在还是个没人知道的小村子,卓嘎姐妹一家守边也得更难。
正因为国家心里装着边境的每一寸土地、每一个老百姓,才有了玉麦今天的变化。反过来,玉麦人守住了边境,国家才能安稳,这种互相惦记、互相支撑,就是最实在的家国情怀。
现在的玉麦,不光是边境上的一道墙,更是个充满盼头的家,它用自个儿的变化告诉咱们,只要心里有信念、肩上有担当,再难的地方也能活起来。
【评论区聊聊】:你觉得玉麦的故事里,哪点儿最让你心里一动?
本文信息来源:光明日报:像格桑花一样扎根祖国边陲#MCN微伙伴计划#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