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家是玉麦,国是中国!将近一半的领土被印度侵占,一位藏族老人,带着两个女儿,拔掉印度国旗,34年守护中国1987平方公里国土!
在中国的西南边陲,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的玉麦乡,地处中印边境争议地带,紧邻“麦克马洪线”。
这位老人叫桑杰曲巴,1959年就成了玉麦乡的乡长。那时的玉麦,全乡只有他们一户人家。说是乡,其实就是几间土坯房,散落在雪山脚下,冬天雪能没到腰,夏天雨水顺着墙缝往屋里灌。桑杰曲巴常对两个女儿卓嘎、央宗说:“房子会塌,牛羊会跑,可这土地不能丢,丢了就是对不起祖宗,对不起国家。”
上世纪60年代,印度方面多次越过实际控制线,在玉麦的草场上插起他们的国旗,还试图赶走放牧的牧民。有次桑杰曲巴带着卓嘎去放牧,远远看见几个印度兵正在竖旗杆。他把鞭子往地上一摔,让卓嘎看好牛羊,自己揣着藏刀就冲了过去。
印度兵比划着枪吓唬他,他不管,上去就把旗杆拔了,用藏语吼:“这是中国的地方!你们滚出去!”印度兵推搡他,他就抱着旗杆不放,直到对方悻悻离开,他才把沾满泥的旗杆扛回来,劈了当柴烧。
那时候,玉麦没有公路,没有学校,连看病的医生都没有。桑杰曲巴带着女儿们,每天除了放牧,就是沿着边界线巡逻。巡逻的路要翻四座雪山,最险的地方只有窄窄的雪脊,脚下就是万丈悬崖。
他们揣着糌粑,裹着羊皮袄,走一步喘三口气。卓嘎12岁那年,跟着父亲巡逻,走到一处冰坡时脚下一滑,差点掉下去,是桑杰曲巴一把抓住她的袄领,自己却半个身子探出了悬崖,冻得发紫的手死死抠着冰缝,半天没上来。
34年里,他们家的土墙上,密密麻麻画着巡逻的路线。哪块石头是界标,哪条河是分水岭,桑杰曲巴都刻在心里。每年藏历新年,别人全家团圆,他们却要在边界线上插中国国旗。
桑杰曲巴亲手缝制的国旗,布料是他托人从县城换来的,颜色掉了就重新染,边角磨破了就缝补。插旗时,他会让卓嘎、央宗站成一排,对着国旗敬个不标准的礼,说:“让国旗在这飘着,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中国的地。”
日子苦到什么地步?卓嘎和央宗直到十几岁,都没见过像样的布娃娃。冬天没柴烧,就捡牛羊粪;粮食不够,就挖虫草换青稞。有次央宗发高烧,桑杰曲巴背着她走了两天两夜才到县城医院,医生说再晚来一步就危险了。
央宗醒来后问:“爹,我们能不能搬到县城住?”桑杰曲巴摸着她的头,眼眶红了:“爹也想让你们过好日子,可我们走了,这地方就真成别人的了。你们记住,守着这里,比啥都重要。”
1996年,桑杰曲巴老得走不动了,就把巡逻的鞭子交到卓嘎手里。“你们姐妹俩,要接着走下去。”卓嘎接过鞭子时,发现父亲的手背上全是裂口,那是常年冻的、磨的。
她和央宗没让父亲失望,姐妹俩分工,一个在家放牧,一个出去巡逻,遇到印度方面的人挑衅,她们就像父亲当年那样,寸步不让。有次对方扔石头砸她们的帐篷,央宗捡起石头扔回去,喊:“这是我家!你们再闹,我们就报解放军!”
其实她们知道,离玉麦最近的哨所,也要走三天才能到。可“解放军”这三个字,是她们心里的底气。桑杰曲巴年轻时见过解放军修路,知道那些穿军装的人是来保护他们的。他常说:“国家大得很,但再大的国家,也是一块一块土地拼起来的。我们守好这一块,国家就完整一块。”
2017年,玉麦通了公路,来了新的牧民,盖起了新房。这年,卓嘎和央宗被授予“时代楷模”,去北京领奖。站在人民大会堂,卓嘎看着台下,突然想起父亲当年说的话,眼泪掉了下来。她知道,父亲没说错,他们守住的不只是草山和石头,更是一个民族对国家的忠诚。
有人可能会问,守着那么贫瘠的土地,值得吗?桑杰曲巴没读过多少书,说不出深奥的道理。但他用34年的脚印告诉我们:国土不是数字,不是地图上的线条,是祖辈传下来的根,是每个中国人脚下的底气。
你看,正是有无数个桑杰曲巴,在雪山、在荒漠、在海岛,守着别人看不见的角落,我们的国家才能稳稳地站在那里。
这种坚守,无关名利,只关初心。就像卓嘎说的:“家是玉麦,国是中国。这八个字,刻在我们骨头里。”
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举报
